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相关资料图)
写小说的满目心酸,小说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心酸。
作者的点点倾向,提笔一句,就可能毁了一个人的清白与荣誉。
诸葛亮因为一部小说成了旷世名相,武植也因为一部小说成了窝囊废的代名词。
和武植一样,隋唐朝时期的一位“战神”,也因为作者的一些私心与偏向,改变了他的形象,从而导致他的整个名声在流传后世之中都受到了影响。
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死后因为这部小说成了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
这个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唐朝名将苏烈苏定方。
到底是为什么他的形象被黑化产生争议?真实的他又是一个什么模样?
真实里的苏定方
新旧《唐书》之中的苏定方,是隋唐时期群雄并起的阶段之中登场的英雄豪杰。
他出生在地方豪族之家,年少成名,自小就因为英勇善战、气势迫人而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小将军。
他父亲征讨逆贼的时候,他便一同随军出征,无论是民众还是军中的威望,可以说苏定方是一点也不少。
他父亲死后,他便追随起了当时的窦建德,加入了他的起义军。
而这件事就成为了他后世名声大改的起因。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会有人知道苏定方的名声未来将会经历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他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未来璀璨的小将军,是能完成大抱负的人。
在窦建德手下苏定方立了不少的战功,然而即便他再努力,他也阻挡不了时代的洪流。
此时的大唐立国了。
群雄此时一一被他们剪除,窦建德也没有躲过这个命运。
而正是在这里,苏定方与大唐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也正是这些作战,成为了演义故事毁掉他名声的基底。
后来窦建德兵败如山倒,苏定方的义父高雅贤便带着他投靠了窦建德曾经的老部下刘黑闼。
在跟从刘黑闼的时候苏定方也是屡立奇功,然而他的努力无法阻挡李氏家族和他那些弟兄的势头。
多次的交锋,让苏定方和大唐众将士站在了对立面,也让苏定方一开始没有办法坚定的加入大唐。
因为他的义父就是死在了和大唐的战斗之中的,而杀了他义父的人,就是当时的幽州总管罗艺。
也就是演义故事中,苏定方的对立面。
不止义父,刘黑闼也给苏定方后来的故事添了一把火,他杀了唐朝将领罗士信,而这个人就是演义故事中和苏定方正面作战的罗成的原型。
这些话具体到讲苏定方演义故事形象的时候再做剖析,反正在这个阶段,苏定方和大唐还属于是一生之敌。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义父和刘黑闼双双阵亡之后,苏定方无可奈何选择了归隐。
这个时候的的他,虽然还是被很多人赏识的武将,但是他却并没有直接加入大唐的军队,给李渊与李世民效力。
一直到了李世民上位之后,苏定方才被他们重新任用,做起了大唐的武官。
成为大唐武官的苏定方,并没有缠绵于那些旧时的纷争与仇怨,也是尽心尽力地辅佐着唐太宗与唐高宗,连灭三国,为唐朝开疆拓土近千里。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苏定方征战沙场,是一个值得朝廷和军民信任的好将领。
而了解了他的具体作为,才越来越能明白,苏定方被诬陷的苦痛。
征战沙场功无数
贞观四年,作为李靖的先锋官,苏定方参与到了唐朝与突厥的战斗之中。
而这其中最有关键性意义的阴山之战之中是苏定方立了大功,他趁着大雾带领着200先锋兵连夜偷袭了突厥的营地,奠定了大唐在这场战争之中的胜利。
因为这一战大唐彻底击败了突厥,大唐俘虏了突厥可汗,让突厥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
这一场仗打下来,李靖带领的军队是大获全胜,苏定方也是战功赫赫,然而这场战争之后苏定方就沉寂了下去,这一次长久的沉寂也为演义作者编排苏定方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这次的沉寂是因何发生的呢?是因为李靖被人诬告,持军没有纪律,导致大唐即便是大胜,也没有获得到突厥的宝物,让大唐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定方到底有没有因此受罚没有相应的史料记载,不过这件事也确实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命运。
不过苏定方这么英勇有为的人儿,想要被埋没还是困难了些。
永徽六年正月,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一起攻打新罗,新罗跑来向大唐求支援。
这个高句丽是隋唐时期非常难缠的政权,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强的,正是因为高句丽和隋朝的连年征战,才直接或间接地拖垮了隋朝的国运。
所以这三个国家绑在一起对于大唐而言也是不可言说的危险,而这个时候就是苏定方出手的时候了,他被授予左卫中郎将的身份,带兵征讨高句丽。
后来不出意外,高句丽坚持了这么多年,最后折在了唐高宗李治这一朝,而苏定方也因为这一场仗获得了嘉奖,封赏为了右屯卫将军,还被封了爵位临清县公。
正是这样,接连打下两个硬骨头的苏定方在现实历史之中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将,开启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苏定方最为人称道的三场战役的最后一场就是鹰娑川之战,苏定方作为前军总管,带领着大军。
因为之前的作战经验,苏定方属于是非常沉稳的,他充分学习并发挥着李靖的骑兵战法,用了五百骑兵进行驰援,出其不意打了西突厥一手,西突厥的大军因此大溃,苏定方乘胜追击,可以说是打的西突厥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在显庆二年,也就是鹰娑川之战之后一年,苏定方带人征讨西域,俘获了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也就此亡了国。
整整三个国家,相当于1200平方千里的土地因为苏定方的作战而落入了大唐的手中,可以说盛唐能发展到如此强势的地步,苏定方功不可没,他的战神之命实至名归。
演义中的苏定方
这么多的功绩,可以说无论是在谁看来,苏定方都是大唐的功臣。
大唐和后续的几个朝代也确实都是这么想的,然而事情的转折在明清时期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的《大唐秦王词话》之中,苏定方还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好将领,一个忠臣孝子。
和书中给罗艺杜撰的儿子罗成打的难解难分,像是两个宿命的对手。
然而因为明末清初创作者褚人获的作品《隋唐演义》,苏定方的风评彻底急转直下,成了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被人指摘的人。
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姓罗的这几个人身上了。
《隋唐演义》之中,捧罗踩苏的偏见非常明显。
作者一直在极力激化罗氏与苏氏的矛盾,一开始就将两个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写成了深仇。
设定里还说了罗艺的死因就是因为苏定方的杀害,这就是在深化苏定方与小说内人物罗成的矛盾。
然而现实的罗艺根本就不是这么死的,他一直活着,甚至活到了唐太宗时期,他的真实死因是因为谋逆,这件事在《新唐书》之中有明确记载。
但是给两个宿命的对手加上杀父之仇,更能增加矛盾纠葛,提升故事性。
因为作者塑造的罗成的正面形象,所以他也需要一个对应的反面角色衬托他,而他曾经势均力敌的对手苏定方就成了这么一个冤大头。
《隋唐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展现大唐名将们的神勇,此时还是作为敌对方,跟着刘黑闼攻打大唐的苏定方,只能顺着故事塑造出了一个不讨好的反派出来。
罗成的形象在故事中大放异彩,然而罗成的原型就是罗士信,罗士信历史上死在了带领苏定方作战的刘黑闼手里,所以创作者围绕这段史实,将故事中的罗成的死因也“栽赃”给了苏定方,说是他害死的罗成。
而且因为罗成武功高强、英武帅气,作者为了突显他死亡的悲壮感与不值得,将罗成的死因写成了苏定方的小人算计。
罗成被苏定方引诱到了淤泥河,进而被乱箭射死。
这么一描写,罗成比较伟岸的形象和苏定方的小人算计的形象就彻底定格在个读者们的心中。罗家父子二人都死在了苏定方的手里,苏定方成了十足十的反派。
再后来的小说之中,无论是投降大唐,还是在大唐做官,为了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苏定方的形象都被作者写的相当的势利,是一个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背叛旧主的非常为人不齿的形象。
这也使得苏定方的形象开始有了争议。
而因为《隋唐演义》的影响,后世苏定方的形象再也无法挽回,彻彻底底成了令人唾弃的反派角色。
后续的故事中,苏定方和罗成的儿子罗通也是多方交战,就连后来小说中苏定方的孙子苏宝同,也都一起被写成了大奸大恶的反唐逆贼。
文学创作因为艺术性的要求,很多都进行了加工与虚构。
面对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应该能够做出相应的区分。历史不可亵渎,小说与历史也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小说的易传播性,所以很多人都会将小说中的人物代入到现实的人物之中。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虚构的就是虚构的,面对现代的文学、影视、游戏的传播,我们需要尊重传统文化与历史影响。
而作为读者或者观者的各位,也要学会剥离这种故事与现实的沉浸感,学会客观面对这些故事与史实。
这样我们的历史文化才能有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发展,让他们可以真正的做到源远流长。